鸬鹚捕鱼:传承千年的捕鱼技艺,如今为何突然被禁?
每年的4-6月份为繁殖期,一次可产上3-5枚卵,幼鸟经过2个月的喂养后就可以飞翔筑巢,3年左右即可性成熟。
别看鸬鹚个头比较大,但它除了潜水能力强,也有着超强的飞行本领,夏天时在近水高树上筑巢,冬天会在洞穴内或避风口筑巢。
鸬鹚在游泳时,颈部向前伸直,头微微倾斜;下潜时,先浮出半个身子,紧接着翻身潜入水底。鸬鹚可潜入水底28秒,同时可潜入水下六米深。
栖息时,鸬鹚会站在石头或树桩上,并快速煽动翅膀,等羽毛干透后再飞向远方。
02、一天可捕鱼20斤
鸬鹚是有名的大胃王,它的直肠比较短,且很难存储粪便,因而食物吃进去后很快就会消化并排出体外。此外,鸬鹚的嗉囊特别有弹性,可加快对食物的软化。
研究发现,鸬鹚胃部的寄生虫也可分泌出辅助性的消化酶,进而分解食物,从而再次强化鸬鹚的消化能力。
不过,上天给了鸬鹚强悍的消化能力,也赋予了它高精准的捕鱼性能。鸬鹚有“乌鬼”之称,形容它的捕鱼本领高超,它在水下的游泳速度极快,看到目标鱼类后,可在短时间内追上鱼,并将其抓获。
尽管水是鱼儿的天堂,可因鸬鹚造型独特,趾上有蹼, 因而使得它在水中游泳速度比鱼儿还快上很多。最重要的是,鸬鹚懂得团队协作,可以合力捕捉鱼儿,捕捉的小鱼还会储藏在喉囊中。碰上十几斤的大鱼,鸬鹚就会合力抓捕。
有研究发现,鸬鹚一天可捕捉20斤鱼,5只鸬鹚合力工作,那一天最多可捕捉一百斤鱼。因鸬鹚捕鱼能力出色,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对其驯养,唐宋时期鸬鹚捕鱼方式开始普及。每年春秋、冬季,总有一些人利用鸬鹚捕鱼。
为了能让鸬鹚多捕鱼,渔民会在鸬鹚脖子上戴上套子,避免其吞食鱼儿,不然它们吃饱后就不会再捕鱼。
每次捕鱼时,渔民都会将鸬鹚放在船上,待发现鱼群后,渔民就会发号施令,鸬鹚听到哨声后便会跳入水里捕鱼。在水里,鸬鹚并不是靠视觉发现猎物,反而是利用听觉,如同雷达一样锁定猎物,从而做到百发百中。
中鱼后,鸬鹚因无法吞咽鱼儿,只好回到船边,将鱼吐出后继续捕捉。等捕鱼结束后,渔民再对鸬鹚论功行赏。
不过悲哀的是,鸬鹚虽然是大胃王,可它们从来不会咀嚼,吃鱼如同喝水,因而一辈子也不知鱼的味道。
03、鸬鹚捕鱼法为何遭禁
鸬鹚捕鱼方式高效快捷,因而在古代备受喜欢,不过它的食量也比较大,一天可进食体重的25-30%,也就是3斤左右。
然而,如今鸬鹚捕鱼也在部分水域遭禁,主要是鸬鹚大小鱼通吃,和电鱼一样“断子绝孙”,而那些专业的渔民,他们一次可投放上百只鸬鹚捕鱼,进而会扫荡整片水域,对水域生态而言极为不利。
与此同时,鸬鹚也分不清哪些是保护鱼类,一旦捕捉到这些鱼,就算渔民事后放掉也存活不了。
最重要的是,如今鸬鹚已被列为“三有”保护动物,私人是禁止喂养的,因而鸬鹚捕鱼法也开始慢慢淘汰,大家咋看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